近年来,戏腔歌手、国风歌手等在网络上爆火,短时间内“圈粉”无数,和他们一起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万疆》《探窗》《赤伶》《游山恋》等众多带有戏曲韵味的流行歌曲,使得更多人认识了戏歌这种艺术形式。那么,戏歌有何独特之处,戏歌与戏曲到底有何渊源,戏歌的发展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阶段则是音乐界从戏曲中汲取滋养,开始单曲戏歌创作的过程。当戏曲唱段经过长期传播,产生一定社会反响之后,作曲家就开始主动介。
20世纪初,有“伶界大王”之称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录制的京剧唱片《卖马》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成为戏歌发展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戏曲发展繁盛,许多剧种在音乐上的创新性尝试为戏歌的诞生积累了丰厚的实践基础。总体上看,现代戏歌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
戏歌,顾名思义,是运用戏曲元素、融入戏曲唱法、具有戏曲韵味的歌曲。戏歌运用戏曲声腔,结合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与现代歌曲的创作模式,实现了传统戏曲的通俗化、时尚化。作为相应剧种的衍生艺术形式,戏歌可以细分为京歌、豫歌、黄梅歌等子类,相比于戏曲,戏歌的形式更加通俗易懂,容易被更多普通人接受。
第一阶段是经典唱段从戏曲中独立出来,并走向个体化传播的过程。早期的戏歌其实就是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些群众基础好、传唱程度高的戏曲片段,这些唱段具有像歌曲一样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传播能力,能够拿出来单独表演,具备独立成歌的客观条件。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京剧《女起解》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都是达到了歌曲的传唱效果,从而衍生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歌雏形。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中,一些名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客观上也具有戏歌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