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认同感逐渐丧。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无数不朽之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天下为公的“天下观”、民为邦本的“民本观”、为政以德的“道德观”、革故鼎新的“社会观”、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包容观”、讲信修睦的“诚信观”、亲仁善邻的“仁爱观”,造就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是渗透进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正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