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古装题材电视剧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而过于注重观赏性,忽略了对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思想性的开掘。一些古装剧要么用儿女情长的小情感取代家国情怀的大胸怀;要么以架空、戏说、穿越为卖点,脱离历史真实,肆意解构历史,甚至颠覆历史;要么让权力和欲望充斥在作品之中,着重表现阴谋算计、宫廷斗争、血腥暴力等阴暗面。在这种历史观存在偏差的剧作浸淫之下,观众对历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有一些人甚至误将“历史”当作权谋的代名词,任何美好、纯洁、善良、积极的特质都被视为假象,看成一种粉饰。
对此,拍摄了《甄嬛传》《芈月传》的郑晓龙十分困惑,他甚至感叹“如果不能扭转大家对于古装剧错误的价值取向,今后的古装剧创作会陷入混乱”。
以《芈月传》为例,有些人总觉得只有把芈月塑造成形象不堪的负面人物才是真实的、正确的。可在郑晓龙看。
从《甄嬛传》到《芈月传》,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但共同推高了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制作水准与美学品位。穿过浅吟低唱的“小时代”,摆脱嬉戏打闹的“低幼病”,《芈月传》成为了现象级作品,它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创造了十年以来电视剧播出的收视奇迹,还成功走向了世界舞台。
四年前,《甄嬛传》因考究的细节、复古的台词、曲折的故事、精致的画面曾引发收视热潮。四年后,同一个团队创作的《芈月传》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只不过,这一次导演郑晓龙有意弃甄嬛而去,决意在先秦这一宏大的历史空间中对古装剧进行新的美学阐释。
古装剧的成长与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包含了艺术家们的艰辛探索与执着追求。日前,由光明日报文艺部主办的《芈月传》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以《芈月传》为例,探讨了古装剧热播热销的原因和成长中的诸多困惑。